一、離岸金融的內涵
離岸金融概念上是一個隨歷史而不斷演進的過程,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離岸金融的最初形式是歐洲美元,并在歐洲的倫敦出現了經營美元資金交易的新型國際資金市場--歐洲美元市場,使其成為離岸金融市場的前身。隨著歐洲美元市場的不斷發展,其含義也相應擴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地域上擴大到歐洲以外的其他國家,如巴黎、蘇黎世,亞洲的新加坡,拉美的巴哈馬等,二是幣種也不僅僅限于歐洲美元,還包括歐洲馬克、歐洲英鎊、歐洲日元等。
綜合學術界各類觀點,我們把離岸金融定義為在高度自由化和國際化的金融管理體制和優惠的稅收制度下,在一國金融體系之外,由非居民參與的資金融通。而進行資金融通的市場,就是離岸金融市場。這一定義強調了離岸金融市場的兩個基本特征:(1)非居民性,即參與離岸金融業務的存款人和借款人均為中介銀行所在國或地區的非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兩頭在外”。(2)離岸金融是與特殊的制度安排相聯系的,表現在:一是既不受貨幣發行國的金融法規約束,也不受業務開展所在國金融、外匯政策的限制,經營運作靈活;二是優惠的稅收結構;三是較高的保密性,一些簿記中心特別如此。
此外,離岸金融市場還有一些其他特點:一是融資規模龐大,資金流動性強。二是自由兌換貨幣。三是交易和結算具有特殊性。離岸資金的持有人所持有的離岸資金始終是貨幣發行國銀行賬目的反應,離岸貨幣也被形象地稱之為“影子貨幣”;離岸貨幣金融交易的清算需通過貨幣發行國進行;離岸資金在國際間運行時它本身通常不需要進行貨幣兌換,在一定的時點上離岸貨幣始終如一。四是較高的盈利性。
二、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歷史沿革
與不斷變遷的離岸金融的內涵相一致,20世紀50年代離岸金融市場開始發軔起,全球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中貫穿著不斷突破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一體化的內在邏輯,同時影響全球格局的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經濟事件亦成為促進不同區域的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機緣巧合。粗略劃分,可以將整個離岸金融發展的歷史劃分為萌芽期、成長期、擴展期和飛躍期四個發展階段。
(一)萌芽期:20世紀50年代初
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凍結了蘇聯在美國的美元存款,蘇聯在倫敦的莫斯科、納羅地銀行,巴黎的北歐商業銀行開立美元存款賬戶,將其出售黃金用以購買小麥、設備和其他商品所經常積累的美元存入,離岸金融市場的雛形——歐洲美元市場隨之誕生。另外,戰后美國實行歐洲經濟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使得大量美元被投放到西歐,再加上自1958年開始,西歐主要國家放松外匯管制,同時恢復各國貨幣的自由兌換,推動了歐洲貨幣市場的發展。
(二)成長期: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后期
50年代后期,一方面,美國一系列干預主義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推動了歐洲貨幣市場的高速成長(圖表2)。另一方面,西歐一些國家在60年代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表現疲軟,致使國家當局采取金融措施,鼓勵居民持有外幣以回籠本幣,以此降低本幣流通量,減緩通脹壓力。同一時期,美元的霸權地位日益衰落,對美元貶值的預期使得各國中央銀行多元化儲備貨幣,國際借貸活動陸續出現了歐洲馬克、歐洲瑞士法郎、歐洲英鎊等其他種類貨幣,大大促進了國際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
(三)擴展期: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離岸金融市場在這一時期突破了原有的“歐洲”區域限制,向非歐洲地區逐漸滲入,包括亞洲、美洲、非洲、加勒比海地區和中東地區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該時期推動離岸金融市場迅速擴展的因素如下:一是美國巨額和持續的對外軍事開支和資本輸出,使美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大量美元持續外流到歐洲貨幣市場套取利息。二是從 1973 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大幅度提高,西方各國隨之陷入了結構性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困境,大量因石油價格暴漲而獲得的資金以西方工業國家銀行存款和直接投資的形式,源源不斷的流入美國、歐洲,形成“石油美元”回流。三是美國政府于1974年取消了“利息平衡稅”,允許銀行跨國經營,由此美國銀行進入西歐、東亞、中東和加勒比海地區,促成了大量離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四是發展中國家出于發展本國經濟需要,向國際金融市場大量舉債,積極利用外資,這也促成了融資便捷的離岸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
(四)飛躍期:20世紀80年代之后
8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加入在其發展歷程中無疑是飛躍的關鍵一步。國際銀行設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簡稱IBFs)于1981年12月在美國開設,成為首例在貨幣發行國境內開展離岸金融交易的離岸金融市場。1986年1月,東京離岸金融市場(JOM)終于正式運營,與美國IBF相似,有包括69家外資銀行在內的181家銀行在當時獲得大藏省批準開展離岸業務。IBFs的建立對離岸金融的意義非凡,離岸金融市場開始超越離岸金融中心這一狹小的范圍而向全國范圍擴展。同時期的亞洲貨幣市場在其他國家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泰國先后設立離岸金融市場。至此,離岸金融市場已具備全球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完善的發展模式。
三、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效應
一方面,離岸金融市場建立在傳統的國際金融市場的基礎之上,對于推進國際金融的發展,以及一國經濟和貿易的繁榮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供便利暢通的融資渠道,推動經濟發展。離岸金融市場促進了資金運用效率的提高,其減免稅政策、寬松的管制以及其他金融優惠措施,更進一步降低了全球性資金調撥、借貸資本的國際流通以及產業資本的國際移動的成本。第二,緩和國際收支失調,促進各國國際收支平衡。離岸金融市場為各國資金余缺的調配提供了場所和條件。第三,提供就業機會,刺激所在地經濟增長。第四,提高所在國的金融業的競爭力。Andrew K. Rose和Mark M. Spiegel (2006)通過研究221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業,認為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國內銀行業的壟斷程度,引入競爭機制,對其金融深化有正面效應。第五,加速全球金融創新的進程,為各國提供豐富的國際清算和風險防范工具。
毋庸置疑,離岸金融市場在積極作用各國經濟的同時,也確實存在一些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給一國國內金融政策的獨立制定與實施增加難度。各國居民在各國銀行系統的外幣存款,逐漸的在本國貨幣總量中占據了不可低估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侵蝕各國貨幣政策制定與實施的獨立性。此外,非居民的國內賬戶與離岸賬戶的相對分離,對國內信用規模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國內的貨幣政策實施。二是離岸金融市場的開辦影響該國的宏觀經濟體系。離岸金融市場會給開辦國引入“輸入性通貨膨脹”,同時加劇貨幣匯價的不穩定,刺激外匯投機。另外,離岸金融業務在增加一國財政收入的同時,也存在著貨幣替代以及鑄幣稅損失的風險,一些非主流貨幣的國家和地區尤其如此。三是給國際金融秩序的穩定帶來潛在沖擊。
部分離岸金融市場存貸資金期限結構上存在不平衡性,即存短放長,一旦發生集中大量擠兌,就可能造成銀行的資金周轉不靈。此外,各國金融市場對外短期債務的日益積累而造成的流動性風險及兌換風險的劇增,其中巨額貸款和投資的來源和去向與離岸金融中心密不可分。
?。ū疚墓澾x自《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國際趨勢與中國路徑》一書,由巴曙松教授主筆,郭云釗博士、華中煒博士等巴曙松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以及KVB昆侖國際離岸金融項目組共同參與完成,本文僅代表作者及團隊觀點)
所屬頻道:財務管理
所屬頻道:資產管理
所屬頻道:大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