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莫開偉,系知名財經評論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
原文來源:《東莞日報》
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兩部門就海外并購中的異常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發出警示:“現在企業‘走出去’增長速度有點快,對外匯供求肯定產生影響。我們支持真實合理的海外并購,也希望是那些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去做并購,而不是為了面子或者政績,去進行‘蛇吞象’大規模并購行為。
可以說,兩部委對中企海外并購發出的警示是及時的、且非常有針對性,對引導我國企業形成正確海外并購理念、確保海外并購規模與管理能力相適應、防范海外并購風險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蛇吞象”大戰, 早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時,大量國有企業紛紛海外搶灘布局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岐山對某央企向海外并購深表質疑地說:“我們要敢闖,同時也要有科學的精神。”他希望中企海外并購要量力、三思、深入研究而后行。
對中企海外并購,應持積極支持態度,因為如果確定了正確的海外并購戰略,實施科學穩妥收購方案,量力而行,海外并購可更好地落實中央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及“一帶一路”等經濟戰略實施,更好地展示中國企業形象和勢力。同時,中企通過海外并購能學到國外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成熟的經營管理經驗,促進中企綜合經營能力及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提升。尤其,在目前全球經濟疲軟、利率進入下行通道、全球資產普遍遭遇配置荒等情況下,中企海外并購有利于更好配置資產,提升中企盈利能力,對整合中企在全球資源配置、經營戰略定位及落實中央政府推行的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應該承認,前期中企海外并購主流是好的,既為更多中企海外并購打好了基礎,積極了豐富經驗,也讓中企海外并購經受了各種復雜多變因素的挑戰和考驗,使海外并購行為更加成熟。但也應看到,目前中企海外并購的確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問題比兩部委前指出的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一,速度過快,并購質量難保證。如據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8月底,中企海外并購已超過去年全年的并購規模。這么龐大的并購數量,瘕疵一定不少。其二,海外并購成功率不高,部分企業存在盲目性,這與一些企業的“炫耀性”和“抄底”等不良心態有很大關系。此外,對海外并購各種政治風險估計不足,對當地國家法律等制度不熟悉,遭遇較大阻力,甚至讓并購蒙受損失。如中海油參股50%的Bridas公司在收購BP持有的阿根廷泛美能源股份時,正是出于法律原因最終終止了交易。其三,不少企業境外并購面臨著高債務的財務風險。2008年中鋁收購力拓、平安收購富通、國開行收購巴克萊、中投投資黑石等在海外并購的損失卻高達2000億元。其四,存在并購腐敗問題,發生多起暗地利益輸送案件,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等等。
顯然,對中企不顧自身資金實力、管理能力、并購效益,盲目進行的海外并購行為,應旗幟鮮明地反對。因為這樣的并購不僅難以讓中企在海外并購中強大,反而成了“送出去”的活雷峰,讓中國資本大量流失,最終危及國家外匯儲備安全;尤其會讓中企處處陷入被動,在海外并購中喪失應有優勢,降低國際市場競爭力。
因此,筆者認為,當前中企正確的海外并購策略應是三思而后行:
一要注意應量力而行,避免貪大求洋,防止盲目并購風險。境外并購沒有常勝將軍,中資企業應處理好資產合理配置問題,尤其要根據自身經營管理能力配置資產,防止失誤導致經營陷入困局的現象發生。
二要遵守相關監管規定,不打政策“擦邊球”。具體來說,中央政府監管部門應盡快完善海外投資相關監管規定,尤其在總資產上有準確界定,消除模糊地帶;中資公司也要準確把握境外投資總額,避免因境外投資比例過高而導致“外重內輕”及資金周轉失靈的現象發生。
三要注重并購效益,遏制無效并購,防范并購財務風險。當前中企并購與2008年經濟環境大不相同,在全球流動性普遍過剩、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和國內產能過剩依然嚴重的大背景下,要注意防范對項目估值過高、在并購交易中支付過高溢價的現象發生。
四要注意并購后的整合能力,提高并購吸收能力。注意東、西方文化差異和制度差異,不斷提高自身并購經驗、儲備足夠人才和全面提高綜合管理能力,不斷揚長避短,使中企在并購盡職調查、風險評估、并購過程中的資源整合以及并購后協同效應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五要避免相互間惡意競價,防止中資企業資產尤其是國有企業資產流失。中資企業境外并購時必須加強溝通,做好被并購企業價格評估及發展趨勢預測,把維護中資企業利益最大化作為境外并購底線,堅決克服盲目競價行為。
所屬頻道:大宗商品
所屬頻道:融資管理
所屬頻道:現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