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朱麗娜
人民幣的突然貶值一度讓眾多海外金融機構措手不及。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季度貶值創下歷年最高,達2.6%,幾乎吞噬了2013年全年的所有升幅,其中以2月份下跌最為慘烈。
不過,這并沒有減退機構對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熱情。據渣打銀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點心債連同人民幣存款證的新發行量達2130億元人民幣,較以往季度最高紀錄增加近1倍,并占去年全年總發行量57%。
4月8日,渣打全球研究部高級利率策略師劉潔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由于點心債投資者透過資產互換交易(Asset Swaps),即購買點心債后進行外匯掉期合約(Cross Currency Swaps,CCS),操作轉換成美元或其他貨幣資產,所得到的收益率相比直接持有美元或其他貨幣資產的收益率之差達到歷史高位,這大大刺激了機構的投資興趣。”
上述操作通常的做法是,機構在銀行先即期買入人民幣,賣出美元,再購買一年或兩年期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證或者點心債,并進行相應期限的人民幣-美元外匯掉期操作,這就達到了“美元進-美元出”的目的,對沖了匯率風險。最常見的人民幣-美元掉期交易是把一筆即期交易與一筆遠期交易合在一起,等同于在即期賣出美元買進人民幣的同時,反方向地買進遠期美元、賣出遠期人民幣。
整個操作流程的收益率為,人民幣點心存款證或點心債的收益率,扣除相應的外匯掉期合約的利率。
目前一年和兩年期的外匯掉期合約的利率分別為1.08-1.18%、 1.18-1.28%,均接近歷史最低水平。而1年期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證或者點心債的收益率接近3%,通過資產互換交易轉做美元后,投資者獲得的收益率大約為2%,明顯高于1年期美元存款只有約0.6%的利率。
這種高收益、低風險的“點心債+外匯掉期合約”操作模式在給機構提供理想的收益回報同時,也基本對沖了匯率波動的風險,在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幅加大的市場環境下對機構十分具有吸引力。
“外匯掉期合約基本已經在合約期內完全對沖了匯率波動的風險,如果真的要說存在風險的話,除非發行這些合約的銀行破產。”西方資產管理的投資組合經理孫應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
某外資行的外匯分析師也向記者表示,“外匯掉期合約已經基本鎖定匯率,在整個交易過程中基本已經排除匯率風險,只有對手風險。但提供外匯掉期合約的銀行基本都是大的外資行,如渣打、花旗等,信用評級都在AA,風險很小。外匯掉期合約主要在場外市場進行交易,目前主要是面向機構投資者。”
目前孫應梅負責管理的“亞洲機會基金”中離岸人民幣債券的投資占其投資組合的比重為11%左右,其中絕大多數都已經進行了相應的人民幣匯率對沖。“我們在春節前就通過期貨的形式進行了對沖,因為當時我們感覺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嚴重高估了,于是主要通過期貨市場購買6個月左右的期貨進行對沖,相比外匯掉期合約有一定的靈活性。”
作為美盛集團旗下的固定投資收益基金,孫應梅透露目前投資組合中的點心債大多為跨國公司發行的,比如Caterpillar、德國大眾等,也有像進出口銀行、農行、中糧發行的點心債,但后者所占比重較小。
5000億元發行量
日前渣打銀行預測,今年包括人民幣存款證在內的點心債發行量將超過5000億元,其中主要原因是大約有3000億元的點心債預計將在今年到期,這些銀行和企業需要發新債來進行再融資。彭博統計顯示,按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的承銷量計算,渣打銀行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18%。
“鑒于目前金融機構手頭上仍持有較多人民幣資金,存在投資需求;加上獲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內地企業第二季度預計會來香港發行點心債,短期內點心債發行活動依然強勁。”劉潔指出。
香港金管局3月底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作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人民幣存款在今年2月環比增加3%達到9203億元。截至2013年底,香港人民幣存款與存款證余額達到10530億元。臺灣人民幣資金池增長也相當迅速。人民幣存款占當地總外幣存款的比重,由一年前的4%大幅上升至2月份的24%。
所屬頻道:財務管理
所屬頻道:資產管理
所屬頻道:大宗商品